《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关于讨论金字塔顶端的人是否相信他们推动的秩序:
先来段干货:
如果他们并不相信这些想象的秩序,他们又为什么要推动这种秩序呢?常有人说这些人其实什么都不相信,只是贪婪而已。但这种说法有问题。如果真的是什么都不相信(像犬儒学派),就很难是个贪婪的人,毕竟客观来说,只是单纯要满足智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并不难。而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多余的钱就可以用来盖金字塔、到世界各地度假、资助竞选活动、提供资金给你最爱的恐怖组织或是投入股市再赚更多的钱,但对真正的犬儒学派主义者来说,这一切贪婪的事都毫无意义。
创立犬儒学派的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就住在一个桶里。据说有一天他在做日光浴,当时权倾天下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来找他,想知道他是否需要些什么,而且保证自己会尽力协助。第欧根尼回答:“确实,有件事可以请你帮个忙。麻烦你移动一下,别挡住我的阳光。”
正因如此,犬儒主义者不可能建立起帝国,而且如果人们希望某个由想象构建出的秩序能维持久远,大部分的人(特别是大部分的精英分子)就必须真正相信它。如果不是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相信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绝不可能持续两千多年。如果不是大多数的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相信人权,美国的民主也不可能持续了250年。如果不是广大的投资人和银行家都相信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体系连一天也不可能继续存在。
我以前想过一个观念:
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空前的丰富。你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干货:
多数人很难接受自己的生活秩序只是虚构的想象,但事实是我们从出生就已经置身于这种想象之中,而且连我们的欲望也深受其影响。于是,个人欲望也就成 为秩序最强大的守护者。
例如现在西方人最重视的那些欲望,都是构建在已经为时数百年的虚构故事上,包括浪漫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人文主义。我们常常告诉朋友要“随心所欲”,但这里的“心”就像个两面间谍,听从的常常是外面那些主流的虚构故事。于是“随心所欲”不过也只是结合了19世纪浪漫主义与20世纪的消费主义,再植入我们的脑海罢了。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旗下的雪碧的广告词就是:“相信你的直觉,顺从你的渴望。”
甚至那些人们以为深深藏于自己内心的渴望,通常也是受了想象秩序的影响。例如,许多人都很想到国外度假。然而,这件事并没有什么自然或是明显的道理。像是黑猩猩的首领可不会想要运用权力让自己到隔壁黑猩猩的领土上度个假。而像古埃及的法老王,也是把所有的财富拿来建造金字塔,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而不会有人想要去巴比伦瞎拼或是去腓尼基滑雪。现代人之所以要花大把银子到国外度假,正式因为他们真正相信了浪漫的消费主义神话。
浪漫主义告诉我们,为了要尽量发挥潜力,就必须尽量累计不同的经验。必须体会不同的感情,尝试不同的关系,品尝不同的美食,还必须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而其中最好的一种办法,就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工作,远离熟悉的环境,前往遥远的国度,好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气味、美食和规范。我们总会不断听到浪漫主义的神话,告诉我们“那次的经验让我眼界大开,从此整个生活都不一样了”。
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如果觉得少了什么,或是有什么不够舒服的地方,那很可能是该买些什么商品(新车、新衣服、有机食品),或是买点什么服务(清洁工、心理咨询、瑜伽课)。就连每一则电视广告,也都是个小小的虚构故事,告诉你买了什么产品或服务可以让日子更好。
鼓励多元多样的浪漫主义又与消费主义一拍即合,两者携手前行,催生了贩卖各种“体验”的市场,进而推动现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真正卖的可不是机票和饭店房间,而是旅游中的经验。所以这样说来,巴黎的重点不是城市,印度的重点也不是国家,而是它能提供的经验;之所以要买经验,是因为据说这样就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发挥我们的潜力,并且让我们更快乐。也因此,如果有个百万富翁和太太吵架,和好的方式很可能就是带她去巴黎旅游。这种做法让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某种个人的欲望,而是他深深坚信着浪漫的消费主义。如果是古埃及有钱人和太太吵架,带着她去巴比伦度个假绝对不会是选项,反而可能是为她建个她梦寐以求的华丽陵墓,那才会让她心花朵朵开。
一如古埃及精英分子,现在大多数人一生汲汲营营,也都是想盖起某种金字塔,只不过这些金字塔在不同文化里会有不同的名字、形体和规模罢了。举例来说,可能是一栋近郊的独栋透天别墅,有游泳池和大庭院,也可能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高楼公寓,有着令人屏息的美景。但很少人会真的去问,究竟为什么我们会开始想建这些金字塔?
终于读完了全书,不得不说是本好书。介绍了人类的历史,还通俗易懂地解释了好多以前我不明白的东西。像人文主义,消费主义,资本主义,信贷的由来等这些知识点,我以前都听过却不明白,看了作者的解释我就明白了。
作者也很有趣,当你顺着作者思路往下看,以为马上要找到答案的时候,峰回路转,那是作者挖的坑。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前一部分就像是一本科普书,讲知识长见识,越往后看越觉得作者很厉害,观点很独到,见解深刻,以为作者真不得了,太厉害了(因为是讲历史所以作者能有一种超脱于外俯视大地的角度),到最后两章,接近现实的时候发现,作者也是一个人,一个现代人,有自己的局限和时代特征。
看书过程中有一个和本书内容关系不大的感受:
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曾讲过这样一个观点,
现代人向朋友征求意见时,如果朋友跟你分析了各种情况,然后让你自己选,你会觉得帮助不大。反而是那种很强势、直接告诉你你该这样办那样办的朋友,你会觉得他对你有莫大的帮助。
我在看这本书时有一种类似的感受,
从书的开头看到中半部分,看作者讲中世纪和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能听出这样一种感觉,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因为这些已经被历史证明了),这个时候觉得作者很厉害。但是到书的尾部,讲到现代,讲到未来的时候,作者不能再很确定的告诉你孰对孰错了,作者只是跟你分享了一些他的看法,他从各个角度的分析,虽然很全面很有道理,却给我一种作者什么也没说的感觉。
虽然直接替求助者做决定的方式会让求助者感受很好,但我还是觉得帮求助者分析所有情况,然后让求助者自己做决定的方式更有利于求助者成长,对求助者的帮助也会更大一些。
本来想找上面提到的罗胖(罗振宇)的节目,实在不记得是哪一期就放弃了,柳暗花明发现罗辑思维的最后一期节目还不错,于是贴个链接过来。
内容是关于终身学习的:这一代人的学习
看到第十二章宗教的法则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上面说的观念也是有受自由人文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
自由人文主义 | 社会人文主义 | 演化人文主义 |
---|---|---|
智人拥有独特且神圣的本质,与其他生物有根本上的不同。所谓的“至善”,讲的是对整体任性有好处 | 同自由人文主义 | 同自由人文主义 |
“人性”是个人的概念,存在于每个智人心中 | “人性”是整体的概念,存在于所有智人整体之中 | “人性”可变,可能退化成非人,也可能进化成超人 |
最重要的使命,是保护每个智人内心的自由 | 最重要的使命,是保护智人这个物种的平等 | 最重要的使命,是保护人类,避免退化成非人,并且鼓励进化成超人 |
人容易怀念过去的种种,并乐此不疲。
并非所有的好多东西都会流传、存在下去,但既然它没有传到现在一定有某些方面是它不适合时代发展的。
改变是困难的,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越是不愿对现有状况改变的,越是现有状况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改变,他们不仅需要付出和其他人一样的努力去学习适应新的状况,而且还要放弃已有的优势和利益,在新的状况下和其他人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换个角度,不把人生当成赛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