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听闻

我于某日因某件事坐火车,硬卧中铺。

冯夫妇和陆夫人比我先上的车,两位夫人住下铺,冯先生住上铺。

我自知不是故事的主角,上车后没两分钟就爬到中铺睡觉去了。

此时刚下午,冯夫妇和陆夫人三人就在下铺聊起天来。

刚开始就是老套路,问从哪来,到哪去这种终极话题。刚巧,我们三路人的出发地和目的地相同,当然我没有发言,只负责听。

更巧的是,冯夫妇和陆夫人的行程也相同,都是来异地看孩子,现在都要回去。

于是话题围绕孩子展开,以下对话不用纠结顺序以及出自谁口。

你孩子在哪一块住的?那块房价很贵的。(双方试探性的问一下,或者就是找话题)

你家男孩女孩?结婚了吗?我家孩子还小,刚25不急。

我女儿结婚了,现在怀孕几个月,我过来看看。

哦,你家孩子本科吧,我女儿硕士毕业。

你家孩子还没买房啊,那可得抓紧了,我女儿两年前买的,现在房子涨了一百万。

过来看孩子你们怎么不两个人一块儿来呢?两个人一起多好。

我家那个忙,有事,走不开。

具体对话我列举不了太多了,我对这种话题不感兴趣。我只模糊记得两方家长总想压对方一头的聊天态度。

于是,我就真的睡着了。醒来的时候,隔壁的庄夫人也加入了聊天。

可能是陆夫人和冯夫人前边的话题聊腻了,庄夫人加入聊天后,整个话题的方向都变了,话题的中心依然是孩子,不同的是变成了孩子的小时候,四位家长一边回忆孩子小时候的幸福时光,一边怀念自己的过往,寻找以前生活的苦,感慨现在的生活变化。

又过了许久,四位家长把以前和现在,家乡和远方,农村和城市的各个方面都对比了一遍,终于发现没什么别的好对比的啦,可能是火车坐久了,身体开始感到不适,于是话题变成了人到中年,体能的退化,体力的不支以及日渐加深的力不从心感。

现在有必要介绍一些三位夫人的身份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我在持续的谈话中得到的并分析出来的。

三位夫人和冯先生年龄差不多,都是五十左右。陆夫人和冯夫妇都上过大学,陆夫人住在我们即将要去的那个三线城市D市,已退休,陆先生是为干部,还未退休。冯夫妇生活在隔壁的Y县,即将退休,庄夫人学历不高,农村人,在南方某市打工,此次回家是为了和在外地上学的儿子见一面,儿子上大学之后他们一年只能见一两次面。


四位家长给我的感受是,我们的长辈们辛劳了一辈子,一直在围着孩子转,老了退休了,孩子依然是自己生活的重心,我不评论这种生活的好与坏,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在这种生活中对孩子付出的深深的爱。

四位家长聊到健康的时候我才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自己没有关注到的点。我之前从没想过人的寿命、身体机能、健康等问题。也就是看看科技大牛对未来的预测,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人的寿命会越来越长,老了也可以很健康。但是听她们聊天,说自己五十左右,看东西眼有点花,我就愣了,我以前从没想到会是这样。

还有一点发现,三位夫人的家庭背景按照现在的社会标准刚好是阶梯型的,粗略的排一下,陆夫人 > 冯夫人 > 庄夫人。在她们的谈话中我能明显感觉到,陆夫人的言谈很讲逻辑,对大部分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举例时讲客观事实,能分辨轻重,说话时有些强势,有点主导聊天的气势。冯夫人的言谈也有条理性,但更偏重自我的感性感受,也能很好把握事情的重要程度。庄夫人,从头到尾讲感受,对事物的看法很少能拿出一些说服人的例子,说出来的观点也大多是“听说”“别人说”“就那样”。可能这三种情况的对比并不能说明什么更深的东西,但三位家长的现在生活处境肯定和持续几十年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