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我于两年前了解到这个辩题,之后一直有听到正反两方的声音。

在此期间,我有倾向于正方过,也有倾向于反方过。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选择,背后是对阶层固化和个人奋斗之间的选择。

  • 觉得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人中大部分相信愈来愈明显的阶层固化

我以前并不了解阶层这个东西,后来听的多了,才对这个概念慢慢有了认识。可能阶层固化在目前的中国并不明显,但有很多说法说这个东西正在慢慢形成,而且很多人相信。拥有较多社会资源的阶层可以提供给后代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物质文化生活,后代长大了,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工作前景,接触更好的世界,并创造出一个更好的世界。拥有较少社会资源的阶层则相反,拥有的社会资源少,不能在后代的成长中提供更多的帮助,后代只能在有限的公共资源中竞争,有的家长甚至因为个人原因反而阻碍后代的成长,后代接触的世界都是有限的,长大后也不能胜任要求高的工作,于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参考马太效应)。纪录片《人生七年》是这个观点的比较有力的支持者,该片记录了在阶层固化的英国,十四个不同阶层的小孩子从7岁到56岁的成长经历。

《异类》中有个例子:192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Lewis Terman)经过3轮测试,从25万中小学生中挑选出1470个智商介于140到200的孩子。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天才少年,正式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他们被统称为“特曼人”。“特曼人”成年以后,特曼将其中的730名男性分成三组,表现最突出的A组,150人,是真正的成功人士,这些人中的90%大学毕业,并且基本上都是硕士或以上学位;表现中等水平的B组,约占总数的60%,这些人后来的发展也算“令人满意”;特曼认为C组的人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智商优势,这些人中三分之一从大学辍学,四分之一只有高中文凭,只有8人获得了硕士文凭。特曼很疑惑A组和C组人的差异,最终他发现,两组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背景。A组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自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这些人的家庭大多是知识分子家庭,很多人家里都有大量藏书。A组中有一半人的父亲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文凭。提示,在那个年代大学文凭是非常稀罕的。而C组人的家庭环境却是另一种情况,有三分之一的人的父亲在八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辍学。

(《异类》原文中这个故事主要是讲智商对人发展的影响,我觉得这个故事放这里也能反映出一些东西。欲知详细可以去看《异类》这本书。)

  • 觉得寒门可以出贵子的人更相信个人奋斗的力量。

毕竟所有人都是空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出生的时候没人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优势。如果比别人更努力一点,可能就会比别人更厉害一点,得到的可能也会多一点。如果阶层没有固化,想当贵子的人,只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就好了,如果阶层固化了,他们则需要付出更多倍的努力,而且还要具备多种能力。当然他们最后可能会失败,但肯定比没有付出过来的好。个人奋斗这个概念也太主观了一点,很难被定义和量化,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努力总比不努力来的好。

  • 三(哪来的三?)

多元、包容是时代发展的趋势,阶层固化也并不是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低层人民还是会有机会的。阶层固化的社会肯定会有很多不公平,但这些事都不是一个人说的算的。如果有一天,某个阶层已经不能再有其他阶层的人进入,我觉的这个阶层是不会存在太久的。

对于辩题的答案,难或不难全凭个人论断。(可以当我没说)


人性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