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终于啃完了一部大部头:《全球通史》,这里摘录一些觉得有借鉴意义的段落。
人类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胁和不舒服,因为通常也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正如爱因斯坦所警告的那样,人类迫切需要学会在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慧之间达成平衡。
城市
城市的建立是为了能够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 亚里士多德
每个城邦都分裂成了两个城邦:多数穷人的城邦和少数富人的城邦,而且这两个城邦总是在相互交战。 ———— 帕拉图
现代化
经济学家把现代化定义为人类逐步提高其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并利用它来提高人均产出的一个过程。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指出,现代化的其他特征包括:唤醒和激发大众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兴趣,认为人类生活是可以理解的而不是受制于超自然的力量,以及直至目前才树立起的对科学和技术的信赖。
资本发展
为了避免死亡,资本家们通常会通过两种方式去追求利润最大化:减少工人工资和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第一种方法曾被广泛使用,但效果有限,因为显然工人必须健康地活着才能进行生产活动,这就需要有最低工资保障。第二种技术进步的战略则可以无限地继续。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的事态也是这样发展的。技术不断地以加速度进行着更新,今天的高科技就是明证。
早期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对立面: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和个人权利,社会主义则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自由主义声称社会是自然法则的产物,否认通过立法人为地增进人类幸福的可能性,而社会主义则认为人类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能够决定自己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此外,社会主义坚持认为人的本性主要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如果专门建立一个其目的在于促进集体福利而不是促进个人利益、促进合作的社会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不是促进竞争的社会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社会,那么当代的弊病也就可以消除。简而言之,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和有计划的社会变革,而不是个人和自由放任主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跃进
在中苏争端的最初,似乎意识形态问题比起边界问题更要重要。中国多年的革命斗争已经催生了一种新的人际和社会关系————一种平等的共产主义理想,个人行为是为社会服务的愿望而不是私利驱使。因此尽管苏联式的五年计划在继续工业化和提高生产率方面是成功的,毛泽东还是不愿意接受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和这些计划的基础————官僚精英主义。这可以解释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些运动的口号是“没有官僚的组织”和“为人民服务”。苏联人认为这是笃定要失败的乌托邦式浪漫主义。这是他们停止向毛泽东提供援助的一个原因。
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毛泽东的继承者发起了“现代化”运动,不仅采取了以前被视为“修正主义者”的措施,而且还沿着这条修正主义的道路走得更远————甚至走到了“市场社会主义”。这些措施包括废除人民公社,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在工厂里以个人经理取代革命委员会;奖优惩劣;从工业的自力更生转向大量进口产品和技术。
冷战
毛泽东以后时代的举措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俄国和中国这两个共产党巨人也已不再是与西方资本主义斗争中的亲密战友,相反他们正在寻求满足本国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欲望的实用经济战略方面相互竞争。冷战世界就是以这种方式让位于一个十分不同的世界,这一世界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成型并将持续到21世纪。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严格管制和墨守成规与参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水火不容。今天全球经济的特点是:快速的技术革新、不断改变的消费者的爱好以及一体化世界市场中的激烈竞争。所有这一切均要求灵活、高效和适应性强。————这些品质是苏联繁复的党和国家官僚机构所明显缺乏的。
当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非常危险的速度展开的时候,全世界几百万人都必须修正社会制度以适应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艰巨和令人不安的任务,它要求在数不清的互相竞争的社会制度中仔细地区分好坏,这就将我们又带回到了一个自古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关键问题————在技术变化和社会变化之间存在的长期的时间差的问题。我们将这个问题定义为:在运用智慧扩大知识和如何利用扩大了的知识之间寻找平衡的问题。
戈尔巴乔夫改革和罗斯福新政
两者都是对带来创伤的危机————胡佛的大萧条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停滞————的反应。两者都是由民族精英的领导者自上而下指导进行的。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都对推翻社会制度的革命不感兴趣,而对能保留和重新焕发这些制度活力的改革情有独钟。尽管其改革目的都是保守的,这两个领导人都既遭到了害怕不确定未来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也遭到了要求施行社会外科手术而不仅仅是一时急救的激进派的返回。因此罗斯福被右派批判为本阶级的背叛者,并遭到了诸如主张“分享我们的财富”计划的路易斯安纳州长修伊·郎一样的左派激进主义者的批判。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开设了工厂,创造了工作机会,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但对戈尔巴乔夫来说是不幸的,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来将他解救出困境。当然,这对世界来说则可能是幸运的。
文化
文化是从社会的历史发展中逐步产生的,体现了这个社会中的生存机制。各种文化的价值观都在最大限度地为这个社会的团结和生存服务。因而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一般都要最大限度地完成种族繁衍,最大限度地完成物质生产,最大限度地加强军事力量以保证生存。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文化已经变成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文化每个人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任何威胁文化价值的东西都变得像威胁基本生存物质————比如食物和水————一样严重,因此人们极不愿意忍受任何对传统文化的重大更改。历史上,文化总是对变化进行强烈的反抗。即使在今天,当科技的更新需要社会文化产生相应的变化时,这种抵抗也同样存在。不过科技变革基本上还是被接受和受欢迎的,因为它们一般都提高了生活水平;然而文化变更则引起了恐慌和抵抗,因为它威胁到了传统的、人们已经习惯的价值和实践。
技术和社会变革的历史分离还导致了社会的不公正,即在全球性富足的时代却存在全球性的营养不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不公正是人类天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贪得无厌和富于侵略的本性,然而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却从最近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人类并不是天生就有合作性或掠夺性的。
然后随着农业革命的发展和人类社会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定居的村落生活,物质财产变得易于打理,从而也就成为了人们欲望中追求的东西。从游牧生活到定居生活的过渡,导致了无地农民和有地贵族之间、世袭精英和普通大众之间致命的分裂。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技术和经济越发达,社会就会越趋向于不公正。”